濱州,渤海之濱,黃河之洲。
濱州是孫子故里、渤海革命老區中心區、黃河三角洲面積******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和核心區。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兩區兩圈”的疊加地帶,是山東省的北大門。轄濱城區、沾化區、鄒平市、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博興縣和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海經濟開發區,共29個街道,58個鎮,4個鄉。總面積9660平方公里。2019年底,全市戶籍人口396.70萬人,常住人口392.30萬人。素有“渤海雄邦”之稱。
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之城。商朝建有蒲城國,秦朝開始建縣,西漢起先后建有郡或國,隋朝開始置州。后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清朝升州為府。中華民國初期曾一度置道,后置第五和第十行政督察專署及魯北行署。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境內建立了清河區和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1944年合并為渤海行政區。現惠民縣是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先后置惠民地區、濱州地區,2000年撤地設市。
春秋時期“兵家鼻祖”、《孫子兵法》作者孫武;秦朝“尚書再造”者伏生;漢朝著名文學家東方朔,孝子楷模董永;三國時著名數學家、《九章算術注》作者劉徽,著名經學家、“東州大儒”孫炎;南北朝時著名建筑家、北魏都城洛陽的總設計師蔣少游;隋朝繪畫大師、《游春圖》作者展子虔;宋朝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倡導者范仲淹,詩詞名家李之儀;明朝散曲大家劉效祖;清朝咸豐皇帝恩師杜受田、著名金石和考古學家吳式芬;中國近代音韻學家勞乃宣;抗日名將馮安邦;著名戲曲教育家史若虛;建筑大師、北京人民大會堂設計者張镈,軍旅作家黎汝清等都誕生或曾經生長生活在這里。1980年以來,張存浩等6位濱州籍著名學者先后當選兩院院士。
風光秀美,生態文明之城。境域橫跨黃河兩岸,北觀滄海,南攬群岳。依山、擁河、向海是濱州的鮮明特色。境內有*********自然保護區、*********水利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等18處,全部A級旅游景區68家。其中,杜受田故居、鶴伴山*********森林公園、孫武古城旅游區、黃河三角洲生態文化旅游島、沾化冬棗生態旅游區、打漁張森林公園等4A級景區9處,醴泉寺風景區、碣石山等3A級景區47處。境內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貝殼堤最完整、唯一的新老貝殼堤并存的以保護貝殼堤島與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保護區,魏氏莊園是中國******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全市創建旅游強縣2個、強鄉鎮32個,旅游特色村79個,山東省工業、農業旅游示范點78個。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鄉村旅游******示范城市”稱號。
“四環五海”(環城公路、環城水系、環城林帶、環城景點和根據鹽堿澇洼地整形而成的東、西、南、北、中5座水庫)綜合工程建設,鑄就了濱州城市生態之魂,構筑起了具有濱州特色的生態園林型城市發展格局。連續十幾年的“林水會戰”,將“苦海沿邊”變成了“生態綠洲”,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9%,使濱州變成了林河湖草生態系統完善的園林城市。“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已經成為濱州的城市品牌。
文化燦爛,底蘊深厚之城。濱州素有“九朝齊魯重鎮”“千年文化古城”之稱,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歷史的積淀與傳承中,先后形成與傳承著獨具特色的兵學文化、孝文化、鹽文化、家風文化、草柳編文化等享譽國內外的文化品牌。濱州是呂劇、扽腔、漁鼓戲、東路梆子等戲曲的發源地。惠民泥塑、木版年畫、胡集燈節書會以及濱州民間剪紙等久負盛名。呂劇《梨花雨》、京劇《游百川》等10余部大型優秀創作劇目,有3部作品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大獎。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項、省級項目35項。有4鄉鎮入選“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